奇瑞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无人驾驶 > 正文

盘点2021年自动驾驶的“十大关键词”:政策、数据安全、芯片……

发布日期:浏览量:3722

导语:2021年,必将在自动驾驶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我们见证了无数个“第一”、“首次”,既有政策法规的屡屡破冰,又有冰冷疫情与火热资本的“同框入境”;这一年,领先企业开始疯狂生长,尾部企业继续刺骨寒天;这一年,既是行业版图不断外扩的拐点之年,又是车企加速“内卷”的抢滩之年……

如何评价2021?站在年末岁首,我们筛选出自动驾驶行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十大“关键词”,回顾2021年的热点话题和重大事件,于草蛇灰线中“透视”2022年的发展机遇与行业趋势。

关键词一:政策破冰

2021年,自动驾驶相关政策法规密集落地,多项改革措施破冰而出。3月,公安部发布《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公开征求意见,明确了自动驾驶车辆进行道路测试与通行的相关要求,以及车辆违法行为和事故责任分担规定,让自动驾驶首次实现“有法可依”。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要求,并首次提出示范应用管理规范,推动自动驾驶由道路测试向示范应用扩展。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要求加强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升级、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一致性;随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五部门发布《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进一步规范汽车数据处理活动,体现了主管部门对产业安全、数据安全的重视。9月,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发布《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规定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遵循的原则、分级要素、各级别定义和技术要求框架,解决了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的规范性问题。12月,公安部发布新制修订的《机动车登记规定》,首次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纳入管理规范。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在进行适度超前的政策探索。3月,深圳运用特区立法权,起草《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在开放自动驾驶无人测试、准入条件豁免制度等方面率先进行制度创新。5月,北京发布《无人配送车管理实施细则》,并实行牌照管理,突破无人配送车受现行法律法规限制无法上路难题。7月,北京首次颁发商用车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并开放高速测试场景,允许百度、小马智行等首批获取高速公路测试通知书的企业开展试点测试,迈出了智能网联汽车从载人载物道路测试到商业化应用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二:自主品牌向上

2021年,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自主品牌向上提供了新机遇。领先企业紧跟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抢占了市场先机,推动品牌销量和价格体系不断向上。一方面,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加速渗透,自主品牌市占率在2021年开始企稳回升,逐步走出2018-2020年连续三年市场份额下滑的“阴影”。另一方面,蔚来、理想、小鹏的月交付辆逐步突破1万辆,部分车型的销量及平均售价均已超过传统豪华品牌BBA;吉利领克、比亚迪等品牌的单车均价也已超过传统合资品牌。

目前,自主品牌向上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传统车企孵化高端子品牌,上攻中高端市场。继吉利极氪、广汽埃安、北汽ARCFOX、东风岚图、上汽飞凡汽车之后,在11月上海车展期间,长城汽车发布了全新高端品牌沙龙汽车,首款车型机甲龙售价48.8 万元;长安汽车、华为与宁德时代共同发布了全新高端品牌阿维塔,并亮相旗下首款车型——阿维塔11,售价或在30万元左右。两款车型已切入传统豪华品牌主流售价区间,并均以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作为产品卖点,实现品牌差异化竞争。

二是造车新势力正在加快推出中高端产品,抢占传统燃油车市场。2021年以来,蔚来先后发布了两款轿车ET7和ET5,小鹏汽车推出了第二款轿车小鹏P5,理想更新了2021款理想ONE并OTA开启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威马也发布了中型SUV W6和首款轿车M7。上述几款车型多以激光雷达、自动泊车等自动驾驶相关功能为核心卖点,产品覆盖15万-50万元级中高端细分市场,成为其品牌或销量向上突破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三:跨界造车

跨界造车是2021年“最火”的关键词之一。自开年1月,百度官宣造车以来,已有小米、大疆、华为、创维、字节跳动、富士康、小牛等数十家知名科技及制造企业宣布进入智能汽车领域,开启了新一轮“跨界造车热”。

与传统车企相比,科技企业对智能化趋势的认知和敏感度更高,并有着一定的智能技术储备和生态积累,同时基于强大的新供应链体系和庞大的用户群体,科技企业能够凭借智能化优势迅速开辟出一条差异化竞争路线。另外,科技企业没有传统车企的历史包袱,善于运用新模式新理念,也是外界普遍看好其“跨界造车”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进入汽车行业的切入点来看,各企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阿里巴巴、腾讯、OPPO等以智能座舱为主;小米、苹果、华为则主打高级智能驾驶技术,但其目标都是打造智能化终端,把控未来的流量入口。另外,在落地模式上,“跨界”造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与传统车企合作代工,包括百度与吉利、阿里巴巴与上汽、富士康与吉利等均采用此模式;另一种则是自建工厂,比如小米选择在北京经开区建设整车工厂。

事实上,尽管切入点不同、模式尚未统一,但“跨界造车”已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新势力,或将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改写智能汽车的竞争格局。

关键词四:自动驾驶上市热潮

在经过2019“资本寒冬”和2020“小幅回暖”之后,2021年自动驾驶行业首次迎来上市热潮。4月,图森未来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成为自动驾驶全球第一股;5月,智加科技在纽约所“借壳”上市;7月,小鹏汽车正式登陆港交所,成港股“智能电动车第一股”;10月,自动驾驶技术企业Cyngn在纳斯达克上市;11月,自动驾驶公司Aurora和自动驾驶卡车企业Embark先后在美国上市;12月30日,商汤科技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完成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大IPO,目前其已推出包括ADAS系统、L4级别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等在内的智能驾驶产品。此外,英特尔已计划分拆自动驾驶汽车子公司Mobileye上市,传闻Argo AI、Waymo、Cruise等公司也在考虑IPO计划。

在上市热潮迸发的同时,自动驾驶行业融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融资金额已达到历年最高峰。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自动驾驶赛道“吸金”已超过1500亿元,是2020年的三倍以上。其中,地平线、禾赛科技、智加科技等公司均在2021年完成了C轮以上融资,融资金额均超过3亿美元;Momenta也在11月完成C+轮超过5亿美元融资,C轮累计融资额超过10亿美元,成为自动驾驶领域2021年以来中国最大规模融资。

随着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加速,自动驾驶企业均在加快融资上市,补足资金链。从2021年频繁的融资事件不难看出,自动驾驶融资事宜已经进入中后期阶段,部分企业已经具备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即将进入上市阶段。由此不难预见,2022年自动驾驶领域或将迎来新一波更大规模的上市浪潮。

关键词五:数据安全

2021年,数据安全成为全球发展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构建本国的数据保护方案。

在我国,6月1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以下简称《数据安全法》),首次将数据安全全局决策统筹工作升格至中央国家安全领导机构,与《国家安全法》保持一致,从侧面反映出数据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数据安全法》对汽车数据的法律监管起到纲领性作用。8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利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继施行,标志着我国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治发展新阶段。

除中国之外,其他国家也在加快数据保护法立法。1月,韩国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向社会公众发布《个人信息保护法(修正案草案)》;3月,俄罗斯数字产业部修订联邦法律“关于个人数据”的立法草案;5月,日本国会通过包括《为形成数字化社会完善相关法律的法案》在内的6部数字化改革法律案,要求对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进行审查修改;10月,韩国科学和信息通信技术部(MSIT)宣布,国务会议通过《数据产业振兴和利用促进基本法》,是全球首部规制数据产业的基本立法,要求对数据的开发利用进行统筹安排。

关键词六:Robotaxi“内卷”

随着自动驾驶商业化路径日益清晰、改造成本大幅降低,再加上北京、上海等城市加快放开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Robotaxi呈现出明显的加速落地趋势,逐步成为科技公司、出行平台及主机厂争相追逐的新赛道。

2021年以来,百度、AutoX、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均在加快Robo-taxi布局,滴滴、T3出行等出行公司也开始启动Robotaxi相关部署。进入12月,上汽集团享道Robotaxi正式投入运营,成为中国首个由汽车制造商提供技术背书的L4级自动驾驶出行平台。紧随其后,广汽集团、文远知行、如祺出行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2022年建成一支Robotaxi车队,面向大众推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另外,小鹏汽车也宣布将于2022年进军Robotaxi。

Robotaxi加速“内卷”,一方面是其拥有巨大的应用场景。IHSMarkit预测,到2030年,中国共享出行总市场规模将达到2.25万亿,Robotaxi占比将达到60%,规模为1.3万亿。另一方面,Robotaxi在商业化落地过程中必将引发“头部效应”。IHS Markit认为,未来Robotaxi的主要参与者将集中在2-3家服务供应商,头部服务商或超过40%的市场份额。

关键词七:双智协同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以下简称“双智”)协同发展是必然趋势,已经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专门指出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明确“双智”融合发展的战略方向。

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6个城市为“双智”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12月,两部委又确定重庆、深圳、厦门、南京、济南、成都、合肥、沧州、芜湖、淄博等10个城市为“双智”协同发展第二批试点城市,扩大试点覆盖范围,确保试点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作为世界上首个系统性开展“双智”协同发展的国家,目前我国在实践层面已具备先发优势。第一批试点城市在智能化基础设施、通信网络、车联网、车城网平台应用示范、标准规范等方面已经取得系列进展和积极成效,形成了较好的试点示范效应。第二批试点城市将结合地方特色和产业基础,以应用为导向深挖城市需求,明确拟发展特色专项,比如重庆以车城网+智慧公交助力旅游产业,深圳聚焦政策法规先行先试,厦门聚焦BRT公交应用广域覆盖,济南突出城乡公交和农资物流专项主题等。

关键词八:芯片断供

2021年,在“天灾人祸”的影响下,汽车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芯片短缺危机。开年以来,新冠疫情、北美暴雪、日本地震、台积电缺水事故、瑞萨电子工厂火灾、马来西亚封装厂持续停产,以及企业的抢货、囤积等非正常行为,都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芯片供需失衡。

进入3月,丰田、大众、通用、福特等大牌车企纷纷宣布因芯片短缺导致减产、限产。根据AutoForecast Solutions最新数据显示,由于芯片短缺2021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为1012万辆;其中,中国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已达198.1万辆,占总减产量的19.6%。

在汽车芯片“生死命门”上,目前国内汽车芯片进口率超过95%,像ESP、ECU、新能源三电系统以及自动驾驶系统的中高端芯片,基本被发达国家垄断,成为国内汽车制造的“卡脖子”环节。在此背景下,国内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开始加速入局“造芯”。继比亚迪之后,吉利、东风、长安、长城等传统车企均在2021年开始向汽车芯片领域进军,理想、蔚来、小鹏、零跑等造车新势力也在加快自动驾驶芯片自研进程。

目前,半导体行业普遍共识是,芯片短缺很可能会持续到2022年,完全恢复正常状态或到2023年以后。我国若能借助此次汽车芯片短缺危机,大力发展国内汽车芯片生产制造,加快技术壁垒突破和国产替代,不仅有望解决供应链风险,还将加快汽车产业“换道超车”的进程。

关键词九:事故与反思

随着自动驾驶相关功能的大规模应用,2021年也成为自动驾驶事故频发的一年。

仅在8月份,就有四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司相继陷入自动驾驶舆论风波。一是蔚来辅助驾驶致死事故发生,引发了人们对辅助驾驶安全性的警惕与反思;二是美国政府宣布对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Autopilot)展开调查,标志着自动驾驶进入严监管时代;三是丰田自动驾驶巴士e-Palettes在运行时撞上一名残奥会运动员,随即丰田暂停了自动驾驶巴士运行;四是苹果公司自动驾驶测试车辆在8月份发生两起轻微碰撞事故。除此之外,包括Waymo、小马智行、美团无人配送车等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碰撞事故,将自动驾驶安全问题推到风口浪尖,引起了行业对“自动驾驶”安全性的反思。

为推进自动驾驶技术安全应用,工信部在8月发布了《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要求加强自动驾驶功能产品安全管理,提出企业生产具有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产品的,应当明确告知车辆功能及性能限制、驾驶员职责、人机交互设备指示信息、功能激活及退出方法和条件等信息。随后,工信部又在12月发布根据《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要求,自2022年1月1日开始,新生产的乘用车要求配备EDR(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或配备符合规定的DVR(车载视频行驶记录系统),为事故责任划分、数据取证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十:高管离职潮

高管离职潮也是2021年自动驾驶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中国智能驾驶行业涉及到的高层人事变动近40起。

2月,前百度智能汽车事业部总经理顾维灏出任毫末智行CEO;3月,曾任摩拜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的夏一平出任集度汽车CEO;5月,前安波福中国区主动安全总工程师郭恩庆加入智驾科技MAXIEYE,出任CTO;6月,前博世高级副总裁蒋京芳入职禾多科技,任高级副总裁、合伙人;9月,原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入职雷军创立的投资公司,原博世底盘控制系统中国区总裁陈黎明出任地平线总裁;10月,原极狐总裁于立国被曝已离开北汽,转投加盟小米汽车;11月,福特中国原COO朱江加入百度造车旗下品牌集度汽车;12月,华为自动驾驶部原部长陈奇加入极氪汽车。此外,轻舟智航合伙人、商务副总裁郝景山,京东物流自动驾驶首席科学家孔旗,京东集团副总裁、X事业部总裁肖军,阿里副总裁、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负责人王刚均已于近期离职……

另外,美国自动驾驶公司在2021年也不断迎来高管离职潮。据不完全统计,Waymo在2021年已有8位高管离职,其中包括CEO约翰·克拉夫奇克(John Krafcik)、CFO盖尔·德怀尔(Ger Dwyer)。苹果造车团队在2021年至少失去了7名重要成员,其中包括自动驾驶团队元老成员Benjamin Lyon、团队前负责人Doug Field,而在12月,苹果造车项目雷达系统的首席工程师Eric Rogers、电池系统工程经理Alex Clarabut和硬件工程经理Stephen Spiteri先后离职,堪称人事“地震”。此外,通用汽车旗下的自动驾驶创企Cruise CEO丹·阿曼(Daniel Ammann)也已于2021年12月离职。

高管离职潮背后,除了个人职业规划和选择之外,更是行业发展趋势的投射。一方面,自动驾驶已经成为车企技术竞争的必争之地,新生势力不惜重金招揽高端人才,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在资金压力凸显、商业化进展不顺的情况下停止了扩张的步伐,在外部机会较多的情况下,不少高管选择另谋出路。

事实上,作为人才供需严重失衡的缩影,高管离职潮只是自动驾驶行业人才流动的“冰山一角”。预计2022年,汽车行业人才流动现象将会持续,自动驾驶相关人才仍然是企业争抢的重要目标。

回顾2021年,政策的屡屡破冰,市场资本及跨界造车新势力的加速融入,都极大促进了自动驾驶产业发展和商业化落地进程。在“缺芯”、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下,智能电动汽车逆势增长,呈现出加速替代燃油车的强劲势头,成为我国汽车市场的主要增长极。

展望2022年,随着乘用车辅助驾驶的加速普及,激光雷达等硬件设备的精度提高、成本下降,为高等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领先车企已纷纷将2022年作为高等级自动驾驶量产的关键节点,并开启了一场“装备赛”。由此可以预见,自动驾驶将在2022年加速走进现实,带来一场跨行业、跨领域的深层次变革。

来源:电动汽车百人会

版权说明:“华夏EV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文章标签:

本文网址:http://www.evinchina.com/articleshow-189.html

分享到:
相关文章
  • 2023年中国主流智驾公司业务进展梳理
    导读:2023年智驾赛道,几家欢喜,几家难。本文梳理了37家国内主流智能驾驶公司2023年业务进展,覆盖L2+量产智驾、Robotaxi、无人干线物流、无人港...
    浏览量:5950
  • 文远知行获新加坡T1、M1自动驾驶牌照
    导读:12月11日,文远知行宣布获得新加坡Milestone1无人驾驶车辆第一级别公共道路测试牌照(简称“M1牌照”)及T1Assessment无人驾驶车辆第一...
    浏览量:3027
  • 滴滴自动驾驶展现未来出行新趋势
    导读:一辆辆白色的自动驾驶网约车在城市街道中灵活穿梭,派单、接驾、行程中、到站、回港、充电,自动化运营一气呵成。这是2023广州国际车展上,...
    浏览量:2959
  • 文远小巴和文远环卫车在大连正式投入运营
    导读:近日,我们从文远知行官方处获悉,其在大连高新区的车联网无人驾驶示范项目经过180天的测试后,于日前首发运营。其中,文远知行无人驾驶小巴...
    浏览量:384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