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光伏能源巨头协鑫进军新能源汽车换电运营业务,给火热的换电赛道再浇一桶油。协鑫为什么要做换电?又怎么做换电?
6月29日,在2022第五届中国新能源重卡产业生态大会上,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岩松做了“协鑫能科移动能源解决方案及实践”的主题演讲,阐释了协鑫的换电之道。
李岩松在演讲
一、新能源汽车成大势,但补能遇瓶颈
李岩松在演讲中提及,中国发布“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交通电动化、清洁能源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
中国是全球汽车产销量排名第一的大国,市场容量巨大,汽车电动化的进程持续提速。有行业机构预测,到十四五末,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超过1000万辆,市场渗透率将超过35%。这其中,物流中重卡、轻型商用车、出租车和网约车等营运车辆的应用场景是特别适配换电车型替代的。但是,李岩松认为,现有补能体系无法满足中国全面交通电动化的补能需求。“当下两种主流补能模式,充电和换电各擅胜场,但同样面临诸多痛点。”
充电模式存在充电耗时长、设备维护难、快充伤电池等硬伤,特别是难以满足对补能时效和便捷性要求高的营运车辆。
反观换电模式,虽然兼具补能快、运营效率高、电池寿命长、占地面积少等优势,可以很好地弥补充电模式的短板,但当下换电产业的发展同样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许多问题:行业标准尚未形成、很多产业政策尚未落实到位、产业链还欠成熟,规模效应还未形成,先入局者各自为战,车型、电池、设备、平台兼容性差;初期投资大、设备利用率低、运营成本高等。
二、协鑫的硬核优势
要在交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具备融合交通与能源的能力。
李岩松介绍,协鑫从能源跨界交通物流行业,角逐移动能源赛道,充分发挥能源领域多年的积累以及身处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强大资源整合能力,基于自身硬核优势,深度挖掘产业潜力,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坦诚开放、广交朋友,构筑生态圈,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加快能源、汽车两大支柱产业融合。
研发体系:协鑫打造6大研究院支撑多领域技术发展,全球现有研发人员超过3000人,集合材料、机械、能源、汽车等多领域顶级专家人才,科研投入以每年超10%的规模增长,未来将进一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预计到2025年,围绕移动能源产业,协鑫将掌握超1200项自主知识产权,引领搭建超300项行业标准。
能源支撑:规模化、低成本绿电生产,遍布全国的专业售电公司,30余年电力行业能源管理经验将为移动能源业务提供有力支撑。
整车渠道:与吉利、东风、红岩、徐工、三一、合众等主流及新锐主机厂均开始建立密切合作关系,达成车辆定制和战略协同。
协鑫换电合作车型
金融支持:与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大型国有能源集团、主机厂、金融机构等开展紧密合作,获得低成本资金支持业务规模发展,2022年内,协鑫能科的37.65亿元定增,中金协鑫碳中和产业基金首期的45亿元均已顺利落地,产融结合迈出坚实步伐。
多元合作:协鑫与多地省、市级政府,与主机厂、货主、平台、资本、科技等各领域头部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全力打造多方共赢的移动能源出行生态。
三、协鑫CSE解决行业痛点
针对当前的补能痛点,协鑫给出了自己的方案——“CSE”技术架构。
协鑫集团发挥三十多年来在材料、能源领域的累积和产业链优势,针对新能源交通行业痛点,基于对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出行生态的理解与研判,历经多年的潜心研发,推出了“移动能源解决方案”。通过整合绿电生产、存储、移动、消纳,电网互动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
致力于构建以协鑫超级能源母港为枢纽、以中小型充换电港站为脉络的规模化的智能充换电网络的同时,在业内首创 “CSE”技术架构,以求解决补能行业的痛点,并于今年6月上旬正式发布了移动能源系列自研产品:商用车换电港、物流车换电港和乘用车换电港,覆盖了当下所有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场景。
所谓CSE:C即compatible and sharing兼容/共享,解决换电站多车型兼容难的痛点,实现标准化快速推广,有效提高单站运营效率;
协鑫的电池共享技术
S即smart and convenient智能/便捷,解决产品被动适配、寿命短、补能慢、找站难、效率低的痛点,为用户提供极致补能体验;
E即economic and security经济/安全,解决换电站投资大、成本高的痛点,大幅降低换电站投入及运营成本。
超级能源母港是对“CSE” 最直接、生动的诠释,既是具备风光绿电生产、储能、外输、充换电功能的大型绿色能源集散中枢,又深度融合了传统物流港的仓储配运功能,是集数字化的能源服务、数字化物流服务,车辆服务、司机服务为一体的大型数字化零碳能源和物流服务基地。
超级母港示意图
(一)在产品线布局方面,协鑫的标准电池包和共享换电产品,可适配包括重卡、轻卡、VAN、微面、乘用车的各品牌的不同车型,构建覆盖干线/大宗物流、支线/城配物流、末端物流、出租网约等在内的全场景能源解决方案,单、双、多通道按需设计,最大化解决排队问题,有效提高整体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
(二)在电池共享方面,协鑫采用车电分离金融模式,助推电池标准化推广。通过接口标准化、电量系列化的技术路线,一包多车,赋能换电港共享属性。采用多模BMS控制技术,一包多能,可充可换可储;同时电池租赁产品的标准化,也进一步打通了电池资产的流通性。
(三)在储能梯次利用方面,充分发挥协鑫绿电生产和材料龙头企业优势,通过材料技术、异构兼容、双模BMS技术、智慧能量管理,兼顾电池作为车载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不同生命阶段的要求,推动“绿电”和“新能源汽车”全面整合,为退役电池设计发电侧、配电侧、用户侧等多元化储能场景,最大化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
(四)在车型定制方面,协鑫联合诸多头部主机厂,全面定义并加快开发下一代电动车型,全型谱适配全场景。
(五)在数字平台方面,协鑫自主开发的全数字化智能运营平台是换电领域第一个PaaS和SaaS一体化智能运营运维平台,搭建起以协鑫电港为中枢的智能车联网,汇集成车辆流、货物流、能量流、人量流、资金流、信息流“六流合一”的运营体系,可通过智能调度、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无人值守等有效提升运营效率及效益。
四、覆盖多个经典补能场景
李岩松介绍,协鑫的换电已经落地,并且在多个场景取得了很好的运营效果。
“我们聚焦重卡短倒、干线物流、货运平台,轻卡物流车,源网荷储一体化等经典新能源汽车补能场景,开展了先试先行的探索实践,打造出一系列适配度高、经济性好,被证明为富有成效,可复制推广的差异化解决方案。”
在重卡-短倒场景中,联合运营平台,兼容甩挂或散改集方案,提高运营效率。以鄂尔多斯市煤矿短倒项目为例,采用车电分离金融方案,换电版车型购置成本与燃油车持平,较充电版车型降低47%。
矿区运输是换电重卡的重要突破场景
在晋陕区域,围绕煤炭产业链的中下游布局,联合当地货源持有方、车辆经租方、车辆经营方,通过优化运输方案实现多方共赢。
在重卡干线物流场景中,全新开发长续航换电重卡,充分发挥换电网络效能。同时联动狮桥、梦驼铃等全国及区域性货运平台布局换电网络,通过重卡货运平台解决方案,提升换电重卡规模化应用。
在轻卡-物流车场景中,新能源物流换电模式构建了用户购车、补能习惯、运营习惯等方面油改电最优解决方案。
以深莞惠项目为例。深入布局深莞惠城际、干线物流市场,物流网络覆盖半径100公里,服务地上铁、满帮用户累计4000辆,城际物流日均续航300-400公里,城配物流160-200公里。换电模式将司机单日运营里程提升至200公里以上,比充电版增收21%,比柴油版增收33%。
源网荷储综合案例,协鑫的新疆准东“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依托“云大物移智链”等技术, 进一步加强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的多向互动,增加电网调峰能力,提升风电光伏接纳能力,提升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效降低换电网络运营成本。换电站采用充电分离模式,消纳风光电厂储能电量超过 50%,电力成本可降低0.05元/kwh。风光电厂的设备储能利用率从8%提高到80%以上。
实践证明,协鑫能科通过电池、车辆、电量集采,换电设备降本,电池储能梯次利用,数字化无人值守等各环节的降本增效,让利给司机,不同车型收入均呈现相当程度的提升,平均收入提升20%以上。
“哪里有货,车就去哪里。车去哪里,港站就建在哪里。”李岩松说,协鑫将以日趋放大的油电差价经济性优势,打造具备强大成本优势的运输能力,以绿电为源,运力为先;以车为能源载体,以电池为核心资源,以港为基础设施,构筑绿电、港站、车、电池、储能生态闭环,打造智能、高效、绿色能源服务网络生态圈。
“补能产业体量巨大,绝非一家企业单打独斗能够成就,而是需要产业链各环节、多方同行伙伴联动携手努力。协鑫始终抱着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坚持走共享共赢之路。”
在演讲最后,李岩松呼吁,以为交通物流和出行行业节能减碳、降本增效为使命,以早日实现碳中和为愿景,携手共同致力于构筑融合物流、车流、电流、数字信息流的绿色移动能源新生态。
来源:电动汽车观察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