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8月23日,均胜电子公布2022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受上海等地区疫情、芯片结构性短缺、俄乌战争、欧元汇率下跌、原材料价格及运输成本较高等外部不利因素影响,均胜电子实现营业收入约 229 亿元,同比下降约 3%。不过,2022 年以来,企业新订单获取则较为强劲。目前已累计新获订单合计约 650 亿元,其中涉及新能源汽车订单已超 370 亿元。
均胜电子2022年半年报(图片来源:均胜电子公告)
一、汽车电子业务同比增约 9%,新获订单250 亿元
具体到细分业务来看,在上半年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汽车电子系统的业务表现可圈可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 66 亿元,实现同比增长约 9%,新获订单250亿元。
资料介绍,汽车电子业务聚焦智能座舱/网联系统、智能驾驶、新能源管理系统等产品,围绕新能源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持续推出或规模化应用新一代智能座舱产品、5G+C-V2X、数字智能天线、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激光雷达、智能驾驶虚拟仿真平台、800V 高压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充电升压模块(Booster)、DC/DC 电压转换器及车载充电机(OBC)等单一及多合一车载功率电子产品。
均胜电子创新型智能座舱系统(图片来源:均胜电子)
总的来看,以上产品均是目前车企聚焦热点,这也解释了均胜汽车电子业务逆势增长的原因所在。最新消息显示,8月1日,均胜电子官宣旗下均联智行近日获得某欧系知名整车厂商的V2X项目定点。根据客户规划,预计上述V2X项目全生命周期订单总金额约9亿元,计划于2024年开始量产。在此之前,均胜电子另一子公司均胜普瑞也获得了某欧系知名整车厂商新能源车型平台的800V BMS项目定点。根据客户规划,预计上述800V BMS项目全生命周期订单总金额约56亿元,并计划于2023年开始量产。
800V高压快充(图片来源:均胜电子)
据了解,在汽车电子业务方面,均胜目前已与大众、宝马、奔驰、奥迪、通用、福特、沃尔沃、Stellantis、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比亚迪、广汽、吉利、小米等客户开展合作,同时公司也正大力拓展与国内自主品牌和新势力品牌的业务合作,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二、汽车安全业务同比降6%,新获订单400亿
2022 年以来,均胜电子汽车安全系统围绕“业绩改善”这一主题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 162 亿元,同比下降 6%,毛利率约 8%,净利润持续改善。
均胜汽车安全业务海外布局占较大比例,叠加此外快速并购需要较长时期业务整合,近年来,企业一直围绕提升效率、改善业绩来展开工作。包括加强与全球客户的沟通,持续优化全球供应链体系,通过跨区域协同、供应商整合等手段,降低原材料等成本;通过生产效率提升、组织结构优化等手段降低制造成本;优化人员及管理结构,提升内部管理效率,严格控制成本与费用支出等。
值得一提的是,均胜安全还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区战略地位,将中国区升级为亚洲区,并于今年 2 月在中国上海启动全球研发中心,同时积极将生产从高成本国家/地区向中国和低成本国家/地区进行结构性转移。
除了战略优化和调整外,随着智能电动汽车快速发展以及各国安全道路法规的不断迭代,均胜安全持续着眼于下一代主被动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陆续开发量产驾驶员监控系统(DMS)、车内乘员监控系统(OMS)、离手监测系统(HOD)、电动安全带(MSB)和智能方向盘等集成安全解决方案,顶棚式乘员气囊、远端侧气囊等新型安全气囊系统,以及高压电池断开装置等系统,为驾乘者提供全方位的行车保护,并带来更高的产品单价和单车价值。
图片来源:均胜电子
在战略优化调整和产品创新双驱动下,均胜安全新业务订单获取势头强劲。企业抓住中国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高速发展时机,积极开拓并提升理想、小鹏、蔚来、比亚迪、上汽、广汽、长安、长城、吉利、红旗、奇瑞等客户的市场份额,拓展哪吒、零跑、赛力斯、智己、阿维塔等品牌的新业务。同时,继续开拓扩大特斯拉、宝马、大众、奔驰、福特、通用、丰田等客户的全球市场份额,充分发挥各区域的协同效应,积极获取全球主流客户的下一代平台型业务,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平台型项目。
此外,为满足中国市场增长的需求,均胜正投资建立均胜安全合肥新产业基地,该智能制造基地包括研发中心、测试验证实验室、乘用车方向盘以及安全气囊生产中心等,项目总投资约为 20 亿元,已于今年上半年破土动工,并计划于 2022 年建成第一期项目,2023 年投产。合肥新产业基地全部完成后预计将实现乘用车方向盘系统 400 万件/年,安全气囊系统 1,000 万件/年的产能。
总体来看,随着汽车产业新能源化和智能化的持续深入化,均胜电子前期产品布局快速得到释放,叠加企业在中国市场以及公司竞争策略的调整,均胜电子2022上半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过,该司依然指出,2022 年以来,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汽车行业受新冠疫情、芯片短缺、俄乌战争、原材料价格及运输成本等负面影响,导致产销量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影响公司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利润。企业将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努力应对上述外部不利因素,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