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 > 正文

零重力座椅未来能否形成潮流?

发布日期:浏览量:3507

导读:科技改变生活,智能网联汽车带来的改变无论是车辆本身还是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都日益增多。

近日,有用户注意到,由华为与赛力斯联合设计的问界M7车型上,出现了“零重力座椅”,这在造车新势力的新车型中几乎很少见。之前,在去年6月发布的日产新天籁SR车型的海外首发上,消费者也看到了其中有零重力座椅的身影。此外,李尔、麦格纳等零部件供应商也推出了不同特色的零重力座椅。从国内到国外,正有越来越多的车型采用零重力座椅。

那么,零重力座椅有什么优点,又有哪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能否形成潮流……一系列问题引发业界关注。

为何选择零重力座椅?

“我和家人一直对AITO问界M7很关注,本来以为鸿蒙生态就已经是这辆车的亮点了,但到店看车后,才发现车内还有‘彩蛋’。”消费者宋先生向记者表示,车内的零重力座椅,可以一键“躺平”享受飞机头等舱一样的舒适,令人欣喜。

“座椅作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驾舱内的重要配置,也在不断地进行转型,零重力座椅就是体现转型升级特点的重要零部件。”中南大学交通运输研究中心研究员时蔚然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零重力座椅是一种新型汽车座椅,有望在智能网联汽车中得到广泛应用。之所以被称为零重力座椅,就是要为驾乘人员提供一种类似于“失重”的舒适感,可以在长时间乘坐时降低疲劳程度。特别是可以调节到近乎躺卧的姿态,可以让脊椎自然放松,减少肌肉疲劳,从而提高乘坐的舒适性。

与传统座椅相比,零重力座椅在舒适性方面具有很大优势。“零重力座椅为乘客带来了良好的体验,如果其安全保护方面能够形成更加完善的体系,确保消费者的安全和舒适,则市场前景会更好。”中信证券分析师路海波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

车企技术开发的要点有哪些?

尽管问界M7新车较好地兼顾了舒适与安全,且有些独特的技术来保障安全,但正如任何一种新技术发展过程一样,零重力座椅相关的技术与配置也仍然在不断进化之中,一些相关新技术因为涉及专利,目前阶段更多需要企业各自通过自主开发来解决。

“零重力座椅相关技术开发的要点包括几个方面。”时蔚然表示,首先,在车辆碰撞时,零重力座椅状态下的乘客的身体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力,因此,车企的自主技术开发必须首先考虑驾乘人员安全问题;其次,人员姿态保持,尽管零重力座椅比传统座椅可以调节更大的角度,但是无论在哪个角度,车企都要设计配套的安全措施,确保人员安全;再者,是零重力座椅的材料选择,虽然从减轻车身重量看,已经有些车型采用了聚氨酯、丙烯酸等轻量化的材料,但车企或座椅生产企业在材料选择上,都必须考虑阻燃措施或直接使用阻燃材料,确保安全。

目前,由于零重力座椅尚属一种新技术,因此,对相关安全措施及配套技术的选择上各家整车或零部件企业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案。“虽然解决方案各有千秋,但总体上仍然遵循关注重点环节的原则。”华东汽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林澍文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谈到,在解决碰撞安全上,有的厂家在座椅背部和座垫中加入柔性衬垫和保护材料,可以吸收碰撞的冲击力,因为这种座椅的调节角度更大,因此安全带的设计也要改变,包括安全带的位置和张力等。在坐姿保持上,有的厂家采用了多传感器方案,来监测乘客的身体姿态,从而确保座椅在紧急情况下能使乘客保持相对安全的状态。在安全气囊上,也需要根据调节角度变化来重新设计,有的厂家选择在座椅的侧部加装气囊,以吸收侧面撞击产生的能量;在正面碰撞中,还在座椅前部和侧部加装气囊,以减缓正面碰撞的冲击。

“此外,零重力座椅还有考虑乘客的身材特征。”路海波表示,如身高、体重、年龄等,以保证零重力座椅能与乘客实现更好的匹配,自动调整座椅的高度、角度、支撑点等,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以给乘客带来更好的体验。

未来能否形成潮流?

尽管零重力座椅带来了更好的体验,也能在轻量化和减碳方面作出一定贡献,但未来能否大面积推广应用,实际上还有赖于技术进步。

“对于零重力座椅这项新技术,要更好地服务消费者,还需要人体工学、材料、机械、智能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合作,才能得出更加全面、科学的解决方案。”林澍文表示,无论多么智能的汽车,终极目标都是为人服务的,因此,零重力座椅同样需要深入了解乘员在体验中的反应,如不同年龄、身体素质的人是否会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对此如何改进或解决,才是技术演进、推广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重点所在。

如今,智能网联汽车正在成为市场消费增长的新主力、未来演进的新趋势之际,零重力座椅与贯穿式大屏或抬显、电子后视镜等新型零部件一起,既为车型增添了富于魅力的亮点,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日益改善的体验。

“零重力座椅及相关配套安全技术的演进,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时蔚然表示,即舒适永远必须建立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才会获得越来越大的市场,形成潮流。

来源:中国汽车报

版权说明:“华夏EV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文章标签:

本文网址:http://www.evinchina.com/newsshow-3101.html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