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动态 > 正文

上海临港首条氢燃料电池公交:临港7路公交车你坐过吗?

发布日期:浏览量:2940

导读:这些天,在临港泥城社区的马路上,多了一辆青绿色公交车的身影。车身上的“H₂O”字样显示了它的与众不同:这是临港新片区首条氢能源公交——临港7路,上路运行已有一个多月。

一、氢能源公交落地,加氢18分钟,续航350公里

在临港泥城的鸿音广场站,记者乘坐体验了这辆氢能源公交临港7路。安静、平顺,是记者乘车时的最大感受,和乘坐纯电公交的感受基本相同。

“氢能源公交,形象来说就是用氢能来发电的电动客车。”上海临港捷运交通公司机务部经理朱志强说。

他介绍,公交的动力来源,就来自藏在车顶的6个储氢瓶内。行驶时,氢气和氧气在车尾的燃料电池内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驱动车辆,过程中唯一的排放物是水,从而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

距离鸿音广场站不远,就是一座为临港7路量身打造的撬装式加氢站。工作人员一手持加注枪,另一手拿着一个氢气探测仪,开始给公交加注氢气。

朱志强介绍,目前,临港7路加一次氢需要18到20分钟,加满氢后可续航约350公里。“这个补能时间相比纯电公交来说缩短很多,运行一个多月下来状态也是比较稳定的。”

二、氢能源车成本高企,本土产业链推动降本增效

氢能源汽车问世已有一段时间,但始终没有大面积推开。原因之一,还是成本太贵了。据了解,一辆氢能源公交总价约200万元,其中约60%都来自核心部件——氢燃料电池的成本。

扎根临港的本土企业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公司,专注于氢燃料电池的研发生产。在公司车间内,记者看到了一台台生产中的氢燃料电池电堆。

一片双极板和一片膜电极组成一块电池板,而数百块这样的电池板“手拉手”,就组成了一个燃料电池电堆。目前,公司已经推出了80kW、100kW、150kW氢燃料电池电堆,可以应用在公交、乘用车、重卡等多个领域。

在公司总经理易培云看来,氢燃料电池的成本并非无法解决的难题。“2019年的时候,我们一台150kW的电堆成本近200万,现在已经下降到了30万,降了近八成。”

成本的下降,一方面来自企业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来自周边产业链的集聚。在氢晨所在的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内,已吸引了治臻、唐峰、嘉资、中车、康明斯等20多家核心零部件企业,涵盖双极板、膜电极、系统、空压机、储氢瓶、碳纸、PEM电解槽等多个领域。

易培云说,本土上下游企业握指成拳,对降本增效的效果是明显的。“原先我们的催化剂要进口,质子交换膜也要进口。现在这些部件都实现国产化了,成本就大大降低。”

易培云对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前景十分看好。和锂电池比,氢燃料电池能量密度更高,能驱动重卡、船舶甚至飞机,且可在严寒等极端环境正常使用。
“我们希望到2025年,电堆的成本能降到10万元以内,这样对比柴油车就有优势了。”易培云说。
业内普遍预测,氢燃料电池车会在2024至2025年前后迎来爆发。“在这之前,我们要‘修炼好内功’,把生产各个环节走通。这样产量一起来,我们就能跟上。”易培云说。

三、应用场景为王,2025年落地1500辆氢能源车

除了依靠企业自身发展,临港新片区也正积极开展配套支持。

此前,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密集发布了关于氢能产业发展、示范应用的规划及支持措施。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计划完成1500辆氢燃料电池车辆应用,年氢气供给量不低于1.4万吨。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副处长李向聪说,首先要搭建足够的应用场景。比如,目前已投用6辆氢能源公交,下一步将增加到16辆;规划建设中的中运量T6线,也将使用氢能源。

而长远来看,新片区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场景。“临港目前正处在大发展、大建设阶段。像东海大桥上的物流重卡、城市里的渣土车、往返产业园区之间的通勤班车,这些未来都可以使用氢能源。”李向聪说。

他说,除了政府采购和资金补贴外,他们也将采取一些软性的鼓励措施。比如,对于使用氢能源的车辆,可以在特定路段优先通行,便利车辆使用。同时,对新片区内通行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也将给予相关通行费、停车费减免支持。

有了氢能源车,加氢站也必不可少。新片区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建设14座兼具加氢、加油功能的综合能源补给站。

去年开建的新片区首座油氢合建站平霄路站,将有望在今年年底建成。上海中油申能氢能科技公司业务部负责人史宇轩介绍,平霄路站的储氢量最大可达880公斤,可为公交车、物流车以及未来的家庭乘用车提供加氢服务。

四、“车价下来了,油价下不来?”,制度创新探索绿氢产业

相比起氢燃料电池不断下降的成本,作为氢能源车的“汽油”——氢气的价格却仍算不上便宜。

以目前每公斤氢气35元的价格来计算,一辆氢能源公交行驶百公里约需5至6公斤氢气,单公里能耗成本在1.7元到2元左右,相比柴油车略有优势,但和纯电车相比仍有差距。

易培云说,氢气作为工业副产品,本身价格并不高,费用主要是出在运氢环节,且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成本会大幅上升。

有没有破解之道?他指出,一是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运输成本,二是搭建从化工园区直通加氢站的运输管道。

但是换一个思路想,有没有可能让制氢走出化工园区呢?易培云说,眼下还有一条普遍使用的路径——电解水制氢

他说,目前通过化石燃料生产的氢气被称作“灰氢”,而要让氢能变成名副其实的清洁能源,就一定要发展绿氢。电解水制氢就是一个理想的途径。它可以看作是氢燃料电池的逆反应——将水在一定条件下电解成氢气和氧气。如果一开始的电能来自风电或是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那么就可实现近零碳制氢。

“关键问题是要突破目前法律法规的限制。”易培云说。眼下,氢气仍被定义为危化品,因此制取必须在化工园区内。“如果未来氢气能转变为能源管理,走出化工园区,实现制氢加氢一体,这样就省去中间运输成本。”

临港新片区也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李向聪说,他们将依托临港新片区的制度创新优势,探索突破制氢加氢一体化合法化的问题,并将在产业园区、洋山港区等区域加快建设制储加一体化母站。

不仅如此,电解水制氢的核心是电解槽,这一产业在国内尚属起步、仍有空白。李向聪说,通过在临港布局制氢加氢一体化示范站,有望推动包括电解槽等在内的绿氢产业在临港集聚、共同发展。“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希望在临港新片区打造一个氢能产业的生态,将人才、企业、高校、研发、应用场景等都串联到一起。”

来源:浦东发布

版权说明:“华夏EV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文章标签:

本文网址:http://www.evinchina.com/newsshow-452.html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