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995年,博世和戴姆勒·奔驰首次在量产乘用车推出ESP®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类似系统,其他供应商的叫法有很多,比如,ESC、DBC、VSC、DSC等等)。此后,从2011年开始,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陆续开始规定销售的所有新车都必须标配电子稳定系统。
在这项技术发展早期,ESP主要是在紧急驾驶条件下防止车辆打滑的制动系统,是对传统制动防抱死(ABS)和牵引力控制(TCS)功能的进一步扩展。
同时,传统ABS/TCS的集成只能解决车辆纵向稳定性问题,无法解决车辆驱动和制动转向、高速转向等极端工况引起的侧向稳定性问题。
目前,由于中国市场没有对新车搭载电子稳定系统进行强制规定,大部分汽车制造商还是会特意强调电子稳定系统在新车功能配置上的亮点作用。比如,是否搭载博世最新版本ESP。
按照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度中国市场新车(不含进出口)前装标配搭载ESP/ESC/DCS等电子稳定系统上险量为1868.19万辆(同比增长5.85%),前装搭载率为91.6%。
2021年度中国汽车前装市场车身电子稳定系统供应商排行
不过,在具体供应商市场份额数据方面,博世、大陆集团、ADVICS(爱德克斯)、NISSIN、Hitachi Astemo等外资巨头几乎垄断整个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市场。仅仅上述5家供应商市场份额合计占比超过90%。
目前,在国产化进度方面,伯特利、亚太股份等厂商也在突围,并陆续开始小规模量产上车。而在ABS(独立)市场,国产供应商已经开始成为市场主要参与者。此外,新的市场机会也在出现。
近年来,底盘电子控制系统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制动、转向、悬架等等控制系统的不断融合、相互备份冗余的性能提升空间也在释放。
比如, 博世此前推出的iBooster+ESP冗余制动方案,这意味着两套独立的电子制动控制单元,支持0-120km/h时速范围,有效规避用户担心的“刹车失灵”。
还比如,大陆集团的MK C1集成式制动系统,在类似集成“iBooster+ESP”的基础上,可以再加上一套MK100液压制动系统HBE,从而实现安全可靠的冗余备份。
与此同时,上述方案还将对基础ADAS功能(比如,AEB、ACC等)开发模式带来潜在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国产化部件在数据及协议接口上,将更加开放。在这一点上,外资企业也在加快转身。
比如,采埃孚与集度在近日正式签署战略协议,双方将在底盘零部件及控制系统、电驱系统、被动安全系统等多方向开展密切合作,并联合开发汽车机器人智能底盘技术。
这其中,采埃孚负责开发高质量的底盘部件和打造安全可靠的数字执行接口。而通过数字信号对底盘进行控制,可实现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的机械解耦。这意味着,上层方案商可以更加灵活探索新功能的开发。
尤其是底盘控制系统国产化速度加快的前提下,一方面,竞争激烈可以降低主机厂的系统开发成本;同时,底盘域控制器出现后,线控系统的响应延迟和算法开发难度会大幅降低。
来源:高工智能汽车
相关阅读:新能源汽车前十名品牌